“与物有宜”,是中国美学的重要观点之一。《世说新语·言语》:“简文入华林园,顾谓左右曰: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水,便自有濠、濮间想也。觉鸟兽禽鱼自来亲人。”这是一个“通”的境界,一个与世界相与优游的境界。
宋代起盛行金石之学。北宋中后期,海内承平日久,社会富裕,博古之风成为一股风尚。当时有一些鉴赏类书籍,比如米芾的《书史》、《画史》、《砚史》以及南宋杜绾的《云林石谱》、赵希鹄《洞天清录集》。通过物,我们可以了解到每一个时代,每一座城市的艺术生活和文化厚度。
踩着原色又质朴沧桑的木楼梯走上二楼,有主人收藏的玉器、瓷器,一张画案营造成书斋的缩影,上面一方砚台,一支毛笔。写一些古文字也是主人平时的生活习惯之一。诗词、音乐、书画、博古,山石,都是日常中非常怡情的一面,没有刻意为之,摆放家具也是自然地去塑造,就如家中客厅的一角。
喜好古物,追慕前人的思想和精神,感受那些遥远时代的气息,将简静与趣味融入我们今日的生活中。当知识的溪流潺湲又清澈,我们的人生才会见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