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有云,“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苏杭者,古之吴越也。
杭州之美,在西子一湖。
而姑苏之秀,似在山水间,在园林里。



春秋旦暮,浆声钟声;桥边伞下,笑语盈盈。前人有诗句,“人间烟火姑苏城,满池芙蕖弦琶铮”。




自古吴以后,此地鱼米天堂。千载迢递,到明清之际,苏州仓廪实而文气重,诗文书画,早已成一时风气。
吴门各家,或标吟诗造园之名,或逞翰墨挥洒之雅,或竞藏书品画之精,或造世代传家之府,文脉所孚,而高士层出不穷。




惟今之际,民殷国富,文艺复兴。求文追古者,顺时而立事。
斜塘街头,流水桥畔,吴门文化艺术中心,即一处文人雅物汇集之所。闻名有时,而不得过往。
丁酉冬月,得佛门普通法师接引,联展书画于吴门,籍此而来。坐吴门堂上,得静雅之机;
游姑苏城中,遂终年思慕之想。盘桓有时,而愈久愈喜,乃思终日不离者,此生只合江南老,确乎实言。



而岸上舍边,竹畔有怪石,或侧或卧,或雄厚如虎蓄势,或玲珑如闲鹤随人。
此时,正有腊梅横斜,盘桓徘徊其间,摩挲品咂再三,不忍离去。
尤爱舍前青竹千杆,夜半静寂好风起时,必有金风碎玉之声,加之水鸟鸣声偶过,忽然暗羡起此间主人来。
日间见中心主事者胡大叔,脸常轻笑,便得知一二。


而岸上舍边,竹畔有怪石,或侧或卧,或雄厚如虎蓄势,或玲珑如闲鹤随人。
此时,正有腊梅横斜,盘桓徘徊其间,摩挲品咂再三,不忍离去。
尤爱舍前青竹千杆,夜半静寂好风起时,必有金风碎玉之声,加之水鸟鸣声偶过,忽然暗羡起此间主人来。
日间见中心主事者胡大叔,脸常轻笑,便得知一二。

推门而入,别有天地。
四壁有图书旧画,老器新花;堂上常故友新朋,佳果闲茶。
偶来寂寂,偶作琴声,不管窗外白云,门前流水也来去由它。
俯仰其间,时饮一杯,或作一咏,可慕先贤高怀,可乐古风偶至。
池水在侧,或得乐天之乐,如鸟择木姑务巢安,如龟居坎,不知海宽,优游于此,甚至,可忘乎终老。


这里亦名象菩艺馆,无象菩玉者,琴瑟主人也。艺馆之艺,博古而出新,国学与时教。
艺馆之馆,在收在藏,亦展亦赏。鼎彝甲骨,碑拓翰墨,千年可鉴,以文会友,时有海外来人。
案头所陈,石头木头,凿刻多出旧手,把玩之际,传统早入此中来。
楼分两层,一楼花香茶香,有茶席琴室数间,足待各路远朋近友。
绕过厅间巨石,步上二楼,可闲品古今,可挥毫弄翰,触目可及者,惊叹主人搜罗之功,亦叹古人造器之美。



然品昧之余,轩窗之外,更是四时好风好景。望眼处,不尽驰想。
春回之际,江南草长之时,想来碧水桥畔,吴门文化院里的那丛玉竹,必当挺拨生机。
或是秋来,长天云远之际,篱笆墙外,吴门那棵桂树也必是香飘十里,引人来集。
无论春秋,但逢佳日,当来吴门,展事心事,墨香茶香,情意人意,笑声琴声。
于今之世,于此姑苏,得此闲静,同此风雅,快哉快哉。人未离去,心已存念,花开处,心动时,吾当再来。


留连有时,北归不数日,忽江南大雪,菩玉女士发图来,见雪里吴门,梅竹清拔,小楼白发,思吾在时,忽生愁怅,别来沧海事,心动欲语迟。
已是岁尾,待新桃换了旧符,梅开如海时,定是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