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合氤氲,飞烟若云。
时浓更薄,乍聚还分。
火微难烬,风长易闻。
孰云道力,慈悲所熏。
长物志
《长物志》是由文震亨撰,分室庐、花木、水石、禽鱼、书画、
几榻、器具、位置、衣饰、舟车、蔬果、香茗十二类。凡园之营造、
物之选用摆放,纤悉毕具;所言收藏赏鉴诸法,亦具有条理。
《长物志》对于文人书房环境的描写:“几榻有变,器具有式,位置有定,
贵其精而便,简而裁,巧而自然也。”这是对文人居室陈设的评价,也表达了当时社会的审美观念。
据传世于今的大量的明代刻本的绘画插图及明代文人绘画中,
可以看到当时文人书室雅斋内部的陈设,这些形象生动的画面为我们了解明代文人的生活提供了详实直观的资料。
文震亨取“长物”一词,意指多余之物,实际上书中所指又并非多余之物,
而是生活中的必需品,不过这些物品非一般的物品,而是投射和沉积了文人的选择和品格意志之物。
这些物,在一开始归类时就没有放置在日常生活的范畴中,所以它们被称作“长物”——多余的物,
或者说奢侈的物。说是无用,但一个时代的文人却要藉此建立起他们全部的精神生活。
《长物志》对于书房家具的陈设有着具体的记载。首先,
书斋外的环境要极富有诗情画意,雅气十足,令人洗尽俗肠。
古人对住宅的要求是:“市声不入耳,俗轨不至门。客至共坐,
青山当户,流水在左,辄谈世事,便当以大白浮之。
”然后,进入宅门内,则给人一种幽静雅趣的感觉:“门内有径,径欲曲;
径转有屏,屏欲小;屏进有阶,阶欲平;阶畔有花,花欲鲜;花外有墙,
墙欲低;墙内有松,松欲古;松底有石,石欲怪;石后有亭,亭欲朴;
亭后有竹,竹欲疏;竹尽有室,室欲幽。”最后,到了文人的书斋的内环境。
《长物志》中对于香炉的描写是夏商周三代、秦汉时期的鼎彝,
及官窑、哥窑、定窑、龙泉窑、旋窑所制的香炉,都是用来赏玩的,
不适合日常使用。只有稍大的明代宣德年间的铜炉最适用。
明宣德炉
古代至今,制作了不可胜数的器物,可称上乘之作。
大明宣德炉作为其中的一种,可谓前无所师法,后无能为继,
不愧为天地间一精美绝伦的器物,是我国古代工匠智慧和艺术的结晶。
传世的大明宣德年制三足炉很少很少,且价格为天文数字,非常昂贵。
在宣德炉的表面装饰工艺中有鎏金、渗金.与嵌金等多种。
鎏金也就是镀金,它不仅可以装饰器表,而且由于黄金具有化学性能良好,
不易氧化的特点,所以对铜器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鎏金首先是将黄金的碎片溶解于汞中(汞即水银),制作成泥膏状的金汞合剂,俗称金泥。
然后将金泥均匀地涂抹在铜器的表面,在火上烘烤,使汞蒸发而黄金则粘附于器表,
形成保护与装饰层。渗金系用黄金碎片置在器表上,以火烘烤,再涂水银熏擦,
使金片附于器表,形成金片或金点装饰。嵌金俗称错金,嵌金系先用刀具在器表上刻出纹饰的凹槽,
然后镶入金片或金丝,再用错石打磨、抛光,使金片或金丝与器物表面浑然一体。
王世襄藏宣德马槽炉
铜炉有别于其他铜器,王世襄曾漫话藏炉:“历来藏炉家欣赏的就是其简练造型和幽雅铜色,
尤以不着纤尘,润泽如处女肌肤,精光内含,静而不嚣为贵。这是经过长年炭墼烧爇,
徐徐火养而成的。铜色也会在火养的过程中出现变化,越变越耐看,直到完美的程度。”
宣德炉的特色:一是原料多除铜之外还有金、银等贵重材料加入所以炉质特别细腻。
二是炼次繁一般炉料要经四炼而宣德炉要经十二炼因此炉质会更加纯细如婴儿肤。
三是闪金光鎏金或嵌金宣德炉金光闪闪给人—种不同凡器的感觉。
吴门文化艺术中心—象菩博古馆
明宣德三足鎏金香炉
吴门—象菩博古馆藏明宣德三足鎏金香炉
此炉以精铜铸造,外通体鎏金,器形仿宋代官窑瓷器,古朴优稚。
炉身主体呈圆形,束颈,鼓腹,下腹圜收,三足渐起自器外底,
口沿两侧铸对称冲天耳一对,炉色金光灿烂,匀净醇美,尊贵无比。
正面造型周正简约,线条优美流畅;俯视则对称和谐,严合尺度。
厚实的铜质、古拙的双耳、朴素无纹的装饰,均使得此物古意盎然,充满浑穆之感。
观之金黄滢亮;抚之光滑润泽;叩之清脆如铃。虽年久却保存完整,实属难得,
此乃炉中精品,不可失之。款识:“世古之宝” 乃明代王侯将相达官贵族所用,
此炉外底于方框内铸减地阳文“世古之宝”四字双行篆书款。
吴门文化艺术中心—象菩博古馆
明宣德祥云鎏金香炉
吴门—象菩博古馆藏明宣德祥云鎏金香炉
此款香炉通体鎏金,圆润饱满的炉身去修饰以其古朴尊贵的质地散发着别样的魅力,
炉盖的祥云纹饰点缀其上,彰显着去繁复的归真之态。工艺讲究,色泽饱满,颜色通透,
手感温润细腻。铜质坚实厚重,实乃明代工艺中之珍品。

香炉顶面上祥云环绕,有“渊源共生、和谐共融”的寓意。
香炉除了作为敬佛或是祭祖的礼器外,还是文人雅士的心爱之物,置于厅堂或摆于书房案头,
读书时点上一炷清香,便有了“红袖添香夜读书”的美妙意境。
香炉赋予人们更多的生命灵性,它穿越时光隧道,追逐并领略博大深远的历史文化。

吴门文化艺术中心—象菩博古馆
明宣德马槽香炉

吴门—象菩博古馆藏明宣德马槽香炉
此件铜香炉,器身仿马槽式,长方形耳。平口直身,下有四足。
古有“天圆地方”之说,故炉多圆形,用以敬天。而方炉存世稀少,当是礼地之物。
铜质纯正,由于经多次提炼铜质坚实,手感厚重。此铜炉造型规整、美观、大方,
是明代时期铜炉中精品,具有较高的文物和收藏价值。
马槽香炉器型古朴端庄。炉身铜质厚重,手感甚佳。铜质纯净,光泽柔和,造型朴实而富有变化。
铜炉锻打而成不加雕凿,光洁圆浑、平整而素净,手感份量重。炉体不锈蚀,皆系手工制成再磨光,敲其铜壁响声清脆动听。
铜鸭鎏金香炉

吴门—象菩博古馆藏铜鸭鎏金香炉
鸭形香薰是我国古代常见的一种的焚香、熏香器具。它炉体为鸭形,
昂首立于托盘之中。鸭背为炉盖,上面镂空,可开启。汉代以后,
鸭形熏香的身影屡屡见诸于诗词等文学作品中。如唐代戴叔伦的《春怨》:“金鸭香消欲断魂,梨花春雨掩重门。”


鸭形香薰自身部中端水平分上、下两节,鸭首和背部刻有羽毛等纹饰,
线条工细而均匀。整体造型生动,构思巧妙。

此件鉴金铜鸭形香薰,腹腔中空,用以盛放焚烧香料。
口腔与腹腔通过颈部相连通,作为出香孔。该鸭形香薰,体态丰满匀称,
造型舒张优美,鸭头略仰,嘴微张,做翕张状,眼神神炯炯有力。
头部、眼部、翅膀、尾部可见羽毛花纹,粗犷有力。鸭头、预、翅、尾全部有船型鎏金。
说完了香炉,你是否已经点燃一炷香。走进一段香里,清空所有的情绪。
该留下的,不该留下的,一并忘却。唯有香知,唯有香明。明了世事难料,
也精通了这人间的门道。能让自己眷念的,有多少?只是一段香的功夫
,一生就过去了。只是一缕烟的飘无,名利都不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