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吴门美学艺术研究院官网!

wmwh01@126.com

吴门美学艺术研究院







赏太湖石记—吴门文化
来源: | 作者:pmo766ae3 | 发布时间: 2957天前 | 1848 次浏览 | 分享到:
赏太湖石记—吴门文化

借君片石意何如,置向庭中慰索居。
每就玉山倾一酌,兴来如对醉尚书。




太湖之美,美在山奇,树俊,水清!而倘若在烟波浩渺或碧波荡漾中看不到太湖石,这一切都将彻底凋零。一如湖水里没有鱼虾,湖湾中没有荷叶、荷花,湖岸上没有采莲的人家。太湖石一直逍遥在湖底,它的超凡淡泊自然就会“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冬去春来,桃红柳绿,也许人间曾盛产过无数百媚千娇,美丽的石头只是那种情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既无俗世的浮华,自然不必无言独上西楼!




花石纲

太湖石为我国古代著名四大玩石之一,因产于太湖而得名,它是指产于环绕太湖的苏州洞庭西山、宜兴一带的石灰岩。

白居易曾写有《太湖石记》专门描述太湖石,《云林石谱》中也专门有记载,而发生在北宋末期的“花石纲”指的就是太湖石。花石纲是中国历史上专运送奇花异石以满足皇帝喜好的特殊运输交通名称。在北宋徽宗时,“纲”意指一个运输团队,往往是10艘船称一“纲”;当时指挥花石纲的有杭州“造作局”,苏州“应奉局”等,奉皇上之命对东南地区以太湖石为代表的园林资源进行搜刮









花石纲直接来由是宋徽宗的“艮岳”。“艮岳”是一个极为宏伟的园林巨制,如果能幸运留存下来,它不仅可能是世界园林之最,也应当是极为珍贵且瑰丽的中国古代文化遗产。“艮岳”把诗情画意移入园林,以典型的山水创作为主题,在中国园林史上是一大转折。苑中叠石、掇山的技巧极高,对于山石的审美情趣堪称极至。


太湖石—吴门文化艺术中心

◆ ◆ ◆ ◆


太湖石多为灰色,白色、黑色,而黄色、红色则稀少而珍贵。石灰岩长期经受波浪的冲击以及水的溶蚀,在漫长的岁月里,逐步形成精雕细琢的太湖石。

太湖石为典型的传统供石,以造型取胜,“瘦、皱、漏、透”是其主要审美特征。


吴门艺术文化—黄太湖石

黄太湖石质地松软,色泽蜡黄,其淡黄色很有亲和力,颇具观赏价值。吴门所置此黄太湖石,形态巧妙、透风漏目、孔洞缠连,似为天工神作。高低正侧各有不同,一面像智者远望,一面似神龙出洞,风骨魁奇。




吴门艺术文化—红太湖石

红太湖石有别于其他太湖石,它色彩浓郁艳丽,为太湖石中珍惜品种。吴门所陈设的此块红太湖石,红中透润,好似一块美玉,它姿态玲珑婀娜,处处透露出美的意蕴和境界。唐吴融的《太湖石歌》 中生动描述:“洞庭山下湖波碧,波中万古生幽石,铁索千寻取得来,奇形怪状谁得识。”

吴门艺术文化—灰太湖石、白太湖石

太湖石以灰、白二色最为常见,它自然质朴,无矫揉造作之嫌,与文人精神十分相契,为古今文人雅士所喜爱。

吴门的庭院处处可见形态各异的灰太湖石和白太湖石。石体的肌理、结构、外形都具有自身独特的自然美。长期摩挲,包浆历历,温润古雅。经湖水的冲刷侵蚀,形成形状各异的孔洞,扭转回环,妙趣横生。





吴门艺术文化—灵璧石

灵璧石因山川灵秀、声如青铜而得名。吴门的这块灵璧石纹路清晰流畅,似一座座山头紧紧相连,又有潺潺流水点缀它的身姿,有大山大水之气魄。自古以来,灵璧石因其形、质、色具佳而为历代名人雅士珍爱 。



吴门艺术文化—英石

英石产于广东省,为中国四大园林名石之一。英石大多轮廓变化大,玲珑宛转。石制大多枯涩,以略带清润者为贵。吴门所置英石通灵剔透且褶皱深密,是山石中“皱”表现最为突出的一种,有蔗渣、巢状、大皱、小皱等形状,精巧多姿。




烟翠三秋色,波涛万古痕。
削成青玉片,截断碧云根。
风气通岩穴,苔文护洞门。
三峰具体小,应是华山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