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匠人—细说紫砂壶
来源:
|
作者:tpl-ce017c6
|
发布时间: 3086天前
|
2569 次浏览
|
分享到:
日日把玩知足壶,绿茗香菡一胃舒;弱水三千非吾饮,君子恬啜石瓢露。
日日把玩知足壶,绿茗香菡一胃舒;
弱水三千非吾饮,君子恬啜石瓢露。
紫砂壶以宜兴最为出名,宜兴紫砂壶泡茶既不夺茶真香,又无熟汤气,
能较长时间保持茶叶的色、香、味。紫砂茶具造型古朴别致,气质特佳。
经茶水泡,手摩挲,会变成古玉色而倍受人青睐,成形时虽不挂釉而富有光泽。
紫砂的泥色有多种,除去主要的朱泥、紫砂泥外,尚有乌泥、
黄泥等色泽,紫砂器充分利用泥本色,烧成后色泽温润,古朴纯厚,
不媚不俗,与文人气质十分相似,以至文人深爱笃好、以坯当纸,
或撰壶铭,或书款识,或刻以花卉,刻以印章,托物寓意,每见巧思。


“摩掌宝爱,不啻掌珠。
用之既久,外类紫玉,内如碧云”。


紫砂壶耐烧冬天置于温火煮茶,壶也不易爆裂。
当年苏东坡用紫砂陶提梁壶煮茶,有“松风竹炉,提壶相呼”的诗句,也绝非偶然。
雪贮双砂罂,诗琢无玉瑕
明清紫砂壶
紫砂壶最早的记述见于北宋梅尧臣《宛陵集》有“小石冷泉留早味,
紫泥新品泛春华”之句。欧阳修在《和梅公义尝茶诗》亦有“喜共紫瓯吟且酌,
羡君潇洒有余清”句,又宋人作《满庭芳》词有“香生玉尘,雪溅紫瓯园”句。
在以上诗词中所提及的“紫泥新品”、“砂罂”、“紫瓯”都是谈及的紫砂茶具,可以说明在宋元之时已出现。
栗色暗暗,如古今铁,敦庞周正
通常的说法,紫砂壶的创始人是明代正德—嘉靖时的龚春(供春)。
“余从祖拳石公读书南山,携一童子名供春,见土人以泥为缸,
即澄其泥以为壶,极古秀可爱,所谓供春壶也。”
明嘉靖一隆庆的五十年,紫砂工艺有了初步发展,
自供春后有:董翰、赵梁、元畅、时朋,人称“四大家”。
明万历年间又出现有:时大彬、李仲芬与徐友泉并称三大紫砂“妙手”。
供春壶
清代的宜兴砂器列为贡品,由此砂艺形成两种风格,一是“式度精艳,
风骨闲雅’”的文人风格,一是“由朴而华、日渐巧艳”的宫廷趣味。
著录可考的壶工有:华凤翔、潘大和、陈鸣远、邵大亨等等,其中尤以陈鸣远最为突出。
陈鸣远以生活中常见的栗子、核桃、花生、菱角、虫蛙等的造型入壶,
工艺精雕细镂,善于堆花积泥,使紫砂壶的造型更加生动、形象,
使传统的紫砂壶变成了有生命力的雕塑艺术品。同时,他还发明在壶底书款,
壶盖内盖印的形式,对紫砂壶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吴门—象菩博古馆藏
清代陈鸣远款南瓜壶
华凤翔,善仿古器。所制壶精雅而不失古朴风味,
兼长紫砂炉均,所制仿汉方壶精美绝佳,巧妙而不纤,工而能朴。

吴门—象菩博古馆藏
清代华凤翔款
清代时期,紫砂壶尚有不少以斋堂馆所之名定制的产品,如、“清德堂”、“染香馆”、“慕匋堂”、“静远斋”等。


吴门—象菩博古馆藏
清代染香馆款


吴门—象菩博古馆藏
清代师彝阁款

吴门—象菩博古馆藏
清代慕匋堂款炉钧釉
“清德堂”为清初著名文物鉴赏家宋荦堂号。精鉴赏,收藏名迹甚富,爱好壶艺。


吴门—象菩博古馆藏
清代清德堂款筋型壶
其它制壶大师如程寿珍、黄玉麟、邵友廷等诸人。

吴门—象菩博古馆藏
黄玉麟款仿供春壶
“紫砂七老”紫砂合作社
吴云根、裴石民、任淦庭、王寅春、朱可心、顾景舟、蒋蓉七位艺人的工艺成就,
不仅与历代巨匠名齐,而且卓有超越的贡献。
顾景舟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出生于紫砂世家。20世纪30年代到上海仿制历代名作,
临摹时大彬、陈鸣远、邵大亨之作。形成了雄健而严谨、流畅而规矩、古朴而典雅、
工精而秀丽的艺术风格,被誉为壶艺泰斗、一代宗师,精湛的技艺可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吴门—象菩博古馆藏
顾景舟—景舟手制款
顾景舟—曼晞陶艺款
王寅春的朱泥小壶与众不同,胚体圆而薄,下水平稳,出水爽,极为精巧。
吴门—象菩博古馆藏
王寅春款瓜式样筋型壶
裴石民有“五蝠蟠桃壶”、“牛盖莲子壶”、“三足鼎壶”、“串顶秦钟壶”等传世经典名作。
其做工精细,样式甚多,有“当代陈鸣远”之称。

吴门—象菩博古馆藏
裴石民款黄段泥竹节壶
吴门—象菩博古馆藏
吴云根款紫玉金砂
汪寅仙,为紫砂传统工艺的发展,作出很大的贡献。作品气韵生动、整体协调,
并酷似自然生态,维妙维肖,具有浓厚的东方艺术文化特色和高雅的艺术欣赏价值。
吴门—象菩博古馆藏
汪寅仙款桃型壶
周桂珍,早期拜师王寅春和顾景舟先生,退休后定居北京。
40余年的创造生涯,使她在紫砂艺术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吴门—象菩博古馆藏
周桂珍款提梁竹节壶
一盏紫砂壶盛金,一捏清茶一壶春。
一杯香茗一怀意,一壶春秋一片心。